博一吧论坛官网·首页(欢迎您)

20年专注制药设备研制、生产和经营

注重产品质量 提高服务品质 GMP认证优选生产商

制药设备厂商| 咨询热线:15051802578

制药设备厂商

15051802578(微信同号)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企业荣誉 合作客户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

炒法的d清炒法及案例分析

 清炒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中药,不加辅料,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加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清炒法。根据炒制药物时火力及炮制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1.清炒法目的

1增强疗效  如炒王不留行、茺蔚子等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如炒牵牛子、苍耳子、决明子、瓜蒌子等。

3)缓和药物性  如炒葶苈子、郁李仁、火麻仁等。

4)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  如槐花炭、白茅根炭;干姜、荆芥;乌梅炭、石榴皮炭等。

5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如炒芥子、槐花、桑螵蛸等。

2.注意事项

1药物炒制前必须大小分档。

2炒前炒制容器要预热。

3炒制时应选择适当火力。

4翻炒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一、炒黄(包括炒爆)

炒黄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中药,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色泽加深,或鼓起、爆裂并透出香气的方法。炒黄多适用于果实种子类中药。

(一)炒黄目的

1. 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行、芥子等。

2. 缓和或改变药性  如牛蒡子、葶苈子、莱菔子等。

3. 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  如牵牛子、苍耳子、瓜蒌子等。

4. 矫臭矫味  如九香虫。

(二)炒黄判断方法

炒黄的操作虽然简单,但炒制程度却较难判定,根据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1.对比看  与生品比较,颜色加深即可。

2.听爆声  在爆鸣声减弱时即已达到炒制程度,如莱菔子。

3.闻香气  嗅到香气时即达到炒制程度。

4.看断面  种子断面呈淡黄色时即达到炒制程度。

以上几点综合应用,可判定炒黄的程度。

 

【处方用名】芥子、炒芥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或芥Brassica juncea ( L. ) Czern. et Coss. 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唐代有蒸熟“微熬,令赤即止”的炮制方法。宋代增加微炒、炒熟。明代“要用止血须炒黑”的论述。清代增加微焙并提出“炒缓,生则力猛”。现代有炒黄法药典》收载芥子、炒芥子。

炮制方法

1.芥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  取芥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爆鸣声,断面浅黄色,有香辣气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芥子  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白芥子),黄色至棕黄色(黄芥子),气微,味辛辣。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2.0%,含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50%

2.炒芥子  形如芥子,表面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棕褐色(炒黄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气。水分不得过8.0%,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同芥子,含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40%

【炮制作用】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寒痰喘咳,痰滞经络,关节疼痛等。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善于顺气豁痰。常用于寒痰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炮制后更有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

【炮制研究】

1.炮制原理研究  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为芥子主要药效成分,主要有芥子苷。芥子苷为对羟苄基硫氰酸葡萄糖苷和芥子碱的内盐,内服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部的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芥子苷在芥子酶的作用下酶解生成硫代异硫氰酸对羟苄酯(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炒后芥子酶被破坏,达到杀酶保苷的作用,使其内服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缓分解,释放出定量芥子油而产生治疗作用。

2.炮制工艺研究  比较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远红外电热烘烤法,结果表明,远红外烘烤法炮制的炒芥子,色泽均匀,含苷量高,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葶苈子

【处方用名】葶苈子,炒葶苈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 L. ) Webb. ex Prantl. 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 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汉代有“熬令黄色,捣末”。南北朝时期新增和糯米共焙制唐代始载隔纸炒。宋代有浆水制。明代有酒浸炒、黑枣拌匀蒸制、制霜、蒸熟。清代有醋制等方法。并有“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的论述。现有炒黄法《药典》收载葶苈子、炒葶苈子。

【炮制方法】

1.葶苈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炒葶苈子  取葶苈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爆声,取出放凉。

【质量要求】

1.葶苈子  呈长圆形略扁(南葶苈子)或扁卵形(北葶苈子),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气

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3,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南葶苈子含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不得少于0.075%

2. 炒葶苈子  形如葶苈子,微鼓起,表面棕黄色。有油香气,不带黏性。水分不得过5.0%,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同葶苈子,南葶苈子含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不得少于0.080%

【炮制作用】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如用于痰热阻肺,痰喘气逆,喘息不眠的止嗽化痰丸(《药典》)。

炒葶苈子可缓和苦寒药性,免伤肺气,外壳破裂,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可杀酶保苷,利于保存药效。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如治咳嗽喘逆,腹水胀满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炮制研究】硫苷类、异硫氰酸、芥子苷类、芥子碱、黄酮类为葶苈子的主要药效成分。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形式存在。葶苈子炒制后,芥子酶被破坏,防止了芥子苷被酶解为芥子油,减少刺激性,同时提高了芥子苷的煎出率。芥子苷含量在炒葶苈子饮片和其水煎液中分别为生品的1.77倍、2.73倍。芥子炒后芥子碱硫氰酸盐和槲皮-3-O-β-D-葡糖-7-O-β-D-龙胆双糖苷炮制后含量均升高。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决明子

处方用名决明子、炒决明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钝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决明(小决明)Cassia tor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梁代有火炙、煮制。唐代新增醋制。宋代新增了炒制。清代新增了酒制,有“补肝明目决明子……酒煮曝干为末”的论述有炒黄法药典》收载决明子和炒决明子。

炮制方法

1. 决明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决明子  取净明子,置炒制容器内,火炒至爆裂声减弱,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决明子  略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苦。水分不得过15.0%,总灰分不得过5.0%1000 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 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 μg大黄酚不得少于0.20%,橙黄决明素不得少于0.080%

2. 炒决明子  形如决明子,微鼓起,表面绿褐色或暗棕色,偶见焦斑,断面颜色加深。微有香气。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6.0%大黄酚不得少于0.12%,橙黄决明素不得少于0.080%

炮制作用决明子味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决明子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如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的决明子汤(《总录》)。

炒制品寒泻之性和缓有平肝养肾之功。可用于头痛、头晕、青盲内障。如治疗头痛眩晕的山楂降压片(《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决明子中主要含有蔥醌类、萘并吡喃酮类成分。蔥醌类成分主要有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萘并吡喃酮类主要有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等。蔥醌苷类类化合物和萘并吡喃酮苷类化合物在炮制高温条件下,苷键可以发生断裂生成相应的苷元,导致决明子炮制后苷类成分含量降低,苷元成分含量升高的原因。决明子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炒决明子,且抗氧化活性与总蒽醌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炒决明子对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生品。

贮存置干燥处。

蔓荆子

【处方用名】蔓荆子、炒蔓荆子。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沿革】南北朝有去白膜酒浸蒸的方法。自宋代以后有炒熟、单蒸、酒煮,酒浸蒸后焙干、炒黑、微炒、并有破,以酒炒过入煎,今人往往不研不炒而用之,多见不效、酒蒸炒等炮制方法。有炒黄法药典》收载蔓荆子、炒蔓荆子。

【炮制方法】

1. 蔓荆子  除去杂质。

2. 炒蔓荆子  蔓荆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颜色加深,白膜呈褐色,取出放凉,筛净。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蔓荆子  呈球形,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7.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8.0%,蔓荆子黄素不得少于0.030%

2. 炒蔓荆子  颜色加深,表面黑色或黑褐色,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水分不得超过7.0%,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蔓荆子黄素含量同蔓荆子。

【炮制作用】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如治疗清阳不升、头晕目眩、听视力减退的益气聪明丸(《中成药手册》)。

炒后辛散作用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和祛风止痛。同时炒后质脆,利于粉碎和煎出成分。便于除去白膜,提高净度。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恶风身热、偏正头痛、鼻流清涕、牙疼喉痛的芎菊上清丸(《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黄酮类、挥发油类成分为蔓荆子的主要成分。黄酮类成分主要包括蔓荆子黄素、异荭草素等,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莰烯和蒎烯。炮制后总黄酮含量上升,挥发油含量下降,不同炮制品中,蔓荆子黄素以酒浸烘制蔓荆子含量最高,其次依次为酒浸炒制、清炒及蔓荆子生品。异荭草素、蔓荆子黄素炒制后水溶出率会上升。蔓荆子在加热过程中,低熔点的化学成分(挥发油)破坏减少,熔点高的黄酮类物质不易破坏,相对升高有关,达到了缓和辛散之性增强药效的目的。蔓荆子及其炮制品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生品的镇痛作用高于炒制品,醇提取物镇痛作用强于水提取物。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牛蒡子

【处方用名】牛蒡子、炒牛蒡子。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沿革】南北朝有酒拌的方法。唐朝有炒用、宋增加酒拌蒸,金元有烧存性、炒黑色,明代增加去油、焙黄、酥炙、蒸制、酒炒、水煮晒干炒香等方法。清朝新增相关炮制作用论述,如“痰厥头痛,牛蒡子炒”“须酒浸三日乃可,不惟取其入血,并移其性冷,胜于微炒用之”的论述。现有炒黄法药典》收载牛蒡子和炒牛蒡子。

炮制方法】

1. 牛蒡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牛蒡子  取牛蒡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鼓起,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牛蒡子  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果皮较硬,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微辛而稍麻舌。水分不得超过9.0%,总灰分不得过7.0%,牛蒡苷不得少于5.0%

2. 炒牛蒡子  微鼓起,深灰褐色,微有光泽,质脆,略具香气。水分不得超过7.0%,总灰分不得过7.0%,牛蒡苷不得少于5.0%

【炮制作用】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生牛蒡子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常用于风热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如银翘散(《条辨》)。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佳;杀酶保苷,保存药效;且质变酥脆,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而增效。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如治风热感冒的银翘解毒丸(《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木脂素类、酚酸类、脂肪油类成分为牛蒡子主要药效成分。木脂素类成分主要有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酚酸类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等成分。在炒制受热过程中牛蒡子苷分解为牛蒡子苷元(图9-5),绿原酸、异绿原酸分解为咖啡类等系列成分(图9-6)。同时炒制后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脂肪油类成分含量显著降低,达到炮制后缓和寒滑之性炮制目的。

 

9-5  牛蒡子苷分解图

 

9-6 绿原酸分解图

2. 炮制工艺研究  使用微波炮制法炮制牛蒡子含量略高于清炒法,微波炮制最佳工艺为微波强度中火,加热3分钟。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茺蔚子

处方用名茺蔚子、炒茺蔚子。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宋代有炒制“炒焦黄色”。明代有“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暴燥,舂簸去壳,取仁用”。清代有“微炒香蒸熟,烈日曝燥,杵炒后去壳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酒洗透、焙制等炮制方法。有炒黄法药典》收载茺蔚子和炒茺蔚子。

炮制方法

1. 茺蔚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炒茺蔚子  取茺蔚子,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爆声,表面微鼓起,颜色加深时,取出,放凉。

质量要求

1. 茺蔚子  三棱形,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2. 炒茺蔚子  形如茺蔚子,微鼓起,质脆,断面淡黄色或黄色,富油性。气微香,味苦。

炮制作用茺蔚子性味辛、苦,微寒。归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功能。生品长于清肝明目,如用于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的茺蔚子丸(《总录》)。

炒茺蔚子寒性减弱,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长于活血调经。如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风回春丸(《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生物碱类、脂肪酸类、黄酮类是茺蔚子的主要成分。炒茺蔚子中盐酸水苏碱的含量、脂肪酸成分含量均高于茺蔚子。茺蔚子总水溶性成分含量各炮制品(酒炒、微炒、炒黄、焙)均高于生品,这与中药传统炮制理论中逢子必炒可使其成分易于浸出的理论是相吻合的。临床用于一般疾病以微炒为宜,治疗头目之疾则以酒炒品为佳。

2. 炮制工艺研究  以总生物碱、盐酸水苏碱、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炒茺蔚子的炮制温度、炮制时间和炒药机转速进行优化,确定茺蔚子炒制最佳工艺。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瓜蒌子

【处方用名】瓜蒌子(瓜蒌仁)、炒瓜蒌子(炒瓜蒌仁)。

【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沿革】代有去皮、去壳、炒令香熟。明代新增制霜“捣碎用粗纸压去油”、并有“剥壳取仁,渗油,只一度,免人恶心,毋多炙,失药润性”的炮制作用论述乳汁制,“解消渴生津,悦皮肤去皱,下乳汁炒香,酒调末服。……止诸血,并炒入药煎汤”、蛤粉炒等炮制方法。清代有焙制、麸炒等。现代炒黄法《药典》收载瓜蒌子和炒瓜蒌子。

【炮制方法】

1. 瓜蒌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干瘪的种子,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2. 炒瓜蒌子  取瓜蒌子,文火炒至微鼓起,略具焦斑,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3. 蜜瓜蒌子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捣碎的瓜蒌子拌匀,闷透,置热锅内,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黏手为度,取出放凉。

4. 瓜蒌子霜  取瓜蒌仁,碾成泥状,用布包严后蒸至上气,压去油脂,碾细。

【质量要求】

1. 瓜蒌子  呈扁平椭圆形,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种皮坚硬。富油性。气微,味淡。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3.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0%3, 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不得少于0.080%

2. 炒瓜蒌子  形如瓜蒌子,微鼓起。表面浅褐色至棕褐色,偶有焦斑,气焦香,味淡。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5.0%3, 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不得少于0.060%

3. 蜜瓜蒌子  形如瓜蒌子,棕黄色,微显光泽,具香气

4. 瓜蒌子霜  为黄白色松散粉末,微显油性。

【炮制作用】瓜蒌子甘,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的功能。瓜蒌子生用寒滑之性明显,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对于脾胃虚弱者易致呕吐。多用于痰热咳嗽、燥咳痰结、肠燥便秘等症,如陷胸承气汤(《伤寒》)。

炒瓜蒌子寒滑之性减弱,减弱致人呕吐的副作用,长于理肺化痰。如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的二母宁嗽丸(《部颁标准》)。

蜜瓜蒌子缓和寒性和致人呕吐的副作用,润肺止咳作用增强,用于润肺止咳。如治疗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久嗽声哑的润肺止嗽丸(《药典》)。

瓜蒌子霜药性缓和,可避免滑肠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以润肺祛痰为主。如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的清气化痰丸(《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脂肪油和三萜类成分为瓜蒌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栝楼仁三醇和栝楼仁二醇为瓜萎子的专属性成分。瓜蒌子制霜后脂肪油含量降低,缓和瓜蒌子滑肠止泻的副作用。瓜蒌子炮制后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的含量降低,其中瓜萎子>炒瓜萎子>麸炒瓜萎子>蛤粉炒瓜萎子>蜜炙瓜萎子>瓜萎子霜>瓜萎子壳。

【炮制研究】瓜蒌子含脂油26%~31%。其所含有机酸以栝楼酸为主,由其中某些酸构成的甘油酸酯和三酸甘油酯是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成分。此外,尚含多种甾醇、三萜类化合物、蛋白质、无机元素等成分

 

瓜蒌子含脂肪油,具有致泻作用,制霜后除去脂肪油约51.29%,从而缓和了瓜蒌子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瓜蒌有泻下作用,瓜蒌皮作用较弱;瓜蒌仁所含脂肪油致泻,且作用强,瓜霜的作用则较为缓和。其泻下作用强弱依次为:瓜蒌瓜蒌瓜萎霜。瓜有扩张冠脉作用,瓜蒌不同部位的扩张冠脉作用强度为:瓜菱皮>瓜蒌霜>瓜蒌子>瓜蒌仁>瓜菱子売。体外实验表明,瓜菱煎剂在体外能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瓜蒌皮比瓜仁效果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的作用最强。而瓜蒌子壳及脂肪油均无效。

 

2.炮制工艺研究  以瓜蒌子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总氨基酸以及石油醚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阴干、晒干、烘干等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瓜蒌子药材进行加工处理,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瓜蒌子的最佳产地加工工艺为:从瓜蒌中取出瓜蒌子,于40的烘箱内干燥。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紫苏子

【处方用名】紫苏子、苏子、炒紫苏子。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 L. ) Britt.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沿革】唐代有水绞、酒绞汁的炮制方法。宋代增加杵碎、去皮研、微炒、蜜炙微炒。明代增加酒炒法、焙制。清代增加制霜“炒熟研碎用,治冷气,良姜拌炒”等炮制方法。现代炒黄制霜药典》收载紫苏子和炒紫苏子

【炮制方法】

1. 紫苏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 炒紫苏子  取紫苏子,文火炒至爆裂声,表面颜色加深,断面淡黄色,并逸出香气时,取出晾凉。

3. 蜜紫苏子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紫苏子内拌匀,稍闷润,文火炒至深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kg紫苏子,用炼蜜10kg

4. 苏子霜  将紫苏子研成粗粉,用布或吸油纸包好,加热,压榨去油,反复操作至成松散粉末,不再粘结成饼为度,取出研细。

【质量要求】

1. 紫苏子  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水分不得过8.0%,含迷迭香酸不得少于0.25%

2. 炒紫苏子  形如紫苏子,表面灰褐色,有细裂口,有焦香气。水分不得过2.0%,含迷迭香酸不得少于0.20%

3. 蜜紫苏子  形如紫苏子,深棕色,有黏性,微有光泽,具蜜香气,味微甜。

4. 紫苏子霜  为灰白色粗粉,气微香。

【炮制作用】 紫苏子味辛,性温。归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的功能。生品润燥滑肠力专,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准绳》)。尤适于喘咳而兼便秘者。

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温肺降气作用较强。炒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多用于咳喘,如清肺化痰止咳的橘红丸(《药典》)。

蜜苏子长于润肺止咳,降气平喘。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咳喘患者。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酚酸类、黄酮类和油脂类为紫苏子的主要药效成分,迷迭香酸是紫苏子中含量较高的酚酸类成分,紫苏子经炒制后咖啡酸、迷迭香酸等酚酸类成分明显降低,而木犀草素、芹菜素等黄酮类成分增加。制霜和蜜制后迷迭香酸含量均下降,制霜下降的幅度更大,因迷迭香酸对热不稳定,遇热易分解。

 

 

 

 

2. 炮制工艺研究  分别以迷迭香酸和木犀草素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考察电炒锅功率、炒制时间及翻动频率,优选紫苏子最佳炒制工艺。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莱菔子

处方用名】莱菔子(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utivus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沿革】宋代有微炒、炒黄、巴豆同炒、砂仁同炒的炮制方法。元代增加焙法、蒸法。明代提出“生用能升,熟用能降”的作用论述,增加生姜炒。清代有“治痰证喘促必用炒,而宣吐风痰则用生”“生用研汁,能吐风痰……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胀”的炮制作用论述有炒黄法药典》收载莱菔子、炒莱菔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莱菔子  取莱菔子,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鼓起,质酥脆,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即可。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莱菔子  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表面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质地坚硬,破碎后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水分不得过8.0%,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计不得少于0.40%

2. 炒莱菔子  形如莱菔子,表面微鼓起,色泽加深,爆鸣声减弱,质酥脆,气微香。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芥子碱同莱菔子。

【炮制作用】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以本品研末,温水调服,可以宣吐风痰(《胜金方》)。

炒莱菔子性主降,改变了涌吐风痰的副作用,既缓和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常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如治疗食积、脘腹胀痛的保和丸(《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硫苷类、脂肪油类等为莱菔子主要化学成分。硫苷类成分主要有萝卜苷等。莱菔子生品入煎剂时,可使具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的硫苷类成分萝卜苷发生酶解反应,生成莱菔子素,进而转化成S-6-甲亚砜基甲基-1,3-噻嗪烷-2-硫酮、N-(E)-(4-甲亚砜基-3-丁烯基)胺基硫代甲酸乙酯等成分(图9-7)。莱菔子炒制可抑制其所含硫苷分解酶的活性,防止所含硫苷类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分解,其水煎液中萝卜苷含量是生品的8倍,故而发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作用。

 

9-7 萝卜苷酶解过程

2. 炮制工艺研究  莱菔子常用的炮制品为炒莱菔子,有报道采用电热烘烤箱,将温度升至180时,放入烤箱内烤制5分钟,取出。

贮存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冬瓜子

处方用名冬瓜子(冬瓜仁)、炒冬瓜子(炒冬瓜仁)。

来源冬瓜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Cogn.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沿革唐代的炮制方法是用沸水沸三遍,晒干,醋浸一宿,晒干,如此反复三次。宋代和清代有炒制炒食补中的记载。现代主要有炒黄

炮制方法

1. 冬瓜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净灰屑。用时捣碎。

2. 炒冬瓜子  取冬瓜子,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表面略呈黄色、稍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冬瓜子  扁平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外皮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甜。

2. 炒冬瓜子  形如冬瓜子,稍鼓起,外表呈微黄色,略有焦斑,断面淡黄色,气微香。

炮制作用冬瓜子味甘,性微寒。归肺经、小肠经。具有清肺化痰,排脓利湿的功能。生冬瓜子长于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多用于肺热痰咳,肺痈、肠痈初起。如治疗肠痈初起的大黄牡丹汤(《金匾》)。

炒冬瓜子寒性减弱,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多用于湿热带下,白浊。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酸枣仁

处方用名酸枣仁、炒酸枣仁。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 Bunge ) Hu ex H. F. Chou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和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炮制沿革南北朝有蒸法宋代以后有微炒、炒香熟、酒浸、蛤粉炒、姜汁炒等,但都以炒法为主,沿用至今。有炒黄法药典》收载酸枣仁和炒酸枣仁。

炮制方法

1. 酸枣仁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核壳。用时捣碎。

2. 炒酸枣仁  取酸枣仁,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鼓起,色微变深,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酸枣仁  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气微,味淡。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7.0%,酸枣仁皂苷A不得少于0.030%,斯皮诺素不得少于0.080%

2. 枣仁  形如酸枣仁,表面微鼓起,微有焦斑。略具焦香气,味淡。水分不得过7.0%,总灰分不得过4.0%,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同酸枣仁

炮制作用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能。生酸枣仁性平,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多用于心阴不足或肝肾亏损及肝胆虚热所致的失眠,惊悸,眩晕等,如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炒酸枣仁性偏温补,长于养心敛汗。并且炒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种皮开裂,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用于气血不足的惊悸健忘,盗汗,自汗,胆虚不眠等,如归脾汤(《济生方》)。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达玛烷型三萜皂苷和芹菜素型黄酮碳苷类成分为酸枣仁的主要有效成分。生、炒酸枣仁均含有具镇静安眠之效的酸枣仁皂苷AB及黄酮类等成分。炮制得当,粉碎应用,有利于药效成分煎出,增强药效。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生炒品均有镇静安眠作用,二者无明显差异。但酸枣仁久炒油枯后,镇静安眠作用减弱。

2. 炮制工艺研究  以斯皮诺素含量为指标考察炒酸枣仁炮制工艺为130℃,炒制4min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知识扩展酸枣仁、炒酸枣仁实物图。

 

 

 

 

 

 

 

 

王不留行

处方用名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

来源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沿革汉代有烧灰存性用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法明代有酒蒸,炒制,水浸焙等法清代基本沿用明代的方法,并增加浆水浸焙干用等法。主要有炒爆花药典》收载王不留行和炒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

1. 王不留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 炒王不留行  取王不留行,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王不留行  表面黑色,少数红棕色,略有光泽,有细密颗粒状突起。质硬。胚乳白色,胚弯曲成环气微,味微涩、苦。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4.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0%,王不留行黄酮苷不得少于0.40%

2. 炒王不留行  呈类球形爆花状,表面白色,质松脆。水分不得过10.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0%,王不留行黄酮苷不得少于0.15%

炮制作用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能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如王不留行散(《医心方》);或与蒲公英、瓜蒌等加酒煎服以治乳痈初起,红肿疼痛(《本草汇》)。

炒王不留行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多用于产后乳汁不下,经闭,石淋,小便不利。如用于气郁兼热,乳汁短少的通乳四物汤(《医略六书》)。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王不留行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苷、环肽和脂肪酸等化学成分。黄酮苷在生品中含量较高,炒制后含量大幅降低。环肽ABE的含量均较低,炒制前后这3种成分含量变化不大,说明王不留行环肽类成分比较稳定,加热炒制对其本身影响较小,但可显著提高其在水煎液中的溶出率。

2. 炮制工艺研究  王不留行目前以炒用为主,多数要求爆花。实验证明,水溶物的增加与爆花程度有关,爆花率越高,水溶性浸出物也越高。根据爆花率与水浸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认为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知识扩展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实物图。

水红花子

处方用名水红花子、炒水红花子。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te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唐代有“熬令香”宋代有“微炒入药”明清两代及近代均沿用炒法,并有“炒用消散之气稍缓”的论述,并有“炒用消散之气稍缓”的论述现代主要有炒爆花法。《药典》收载水红花子。

炮制方法

1. 水红花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灰屑。用时捣碎。

2. 炒水红花子  水红花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水红花子  呈扁圆形。表面棕黑色,有的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中部略有纵向隆起。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浅棕色略突起的果梗痕,有的有膜质花被残留。质硬。气微,味淡。总灰分不得过5.0%,花旗松素不得少于0.15%

2. 炒水红花子  呈类球形爆花状,表面白色,质松脆。

炮制作用水红花子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散血消癥、消积止痛、利水消肿的功效。水红花子生用力峻,长于消瘀破癥、化痰散结,多用于癥瘕痞块、瘿瘤。如治腹部痞块胀痛,用本品煎膏摊贴痞块,并用酒调膏内服(《保寿堂经验方》);治瘿瘤肿痛,用本品生熟各半,研末,酒调服(《本草衍义》)。

炒水红花子果皮爆裂,质地酥脆,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且药性缓和,长于消食止痛,健脾利湿。可用于食积腹痛、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水红花子主要含有黄酮类、木脂素类、二苯乙烯类和脂肪油等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包括花旗松素、槲皮素等。研究表明,炮制后槲皮素的含量升高。

2. 炮制工艺研究  以传统法不同火力炒制,水红花子爆花率在6.58%48.15%之间,将其置于可加热高压罐中,缓慢加热至一定压力,骤然放压至爆花,可使爆花率达到60%80%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黑芝麻

处方用名黑芝麻、炒黑芝麻。

来源本品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沿革唐代有炒令香、九蒸九曝后捣末的记载宋代增加微炒别捣和炒焦法清代有酒蒸晒等法,并有“滑痰生用,逐风酒蒸,入补蒸晒,炒食不生风病”的论述。现代主要有炒法。《药典》收载黑芝麻和炒黑芝麻。

炮制方法

1. 黑芝麻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2. 炒黑芝麻  取黑芝麻,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爆裂声,逸出香气,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黑芝麻  呈扁卵圆形。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气微,味甘,有油香气。黑芝麻水分不得过6.0%总灰分不得过8.0%

2. 炒黑芝麻  形如黑芝麻,微鼓起,有的可见爆裂痕,有油香气。炒黑芝麻水分、总灰分同黑芝麻。

炮制作用黑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肾、大肠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古代医家认为黑芝麻生用滑痰,凉血解毒,但生品现已少用。

炒黑芝麻香气浓,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填精补血的疗效,长于补益肝肾,填精补血,润肠通便。常用于头昏,头痛,眼花,耳鸣,须发早白或脱发,肠燥便秘,妇人乳少。如治肝肾不足,头昏耳鸣或脱发的桑麻丸(《寿世保元》)。但因其性滑润,故肠滑便溏及精气不固者,非其所宜。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火麻仁

处方用名火麻仁、炒火麻仁。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沿革唐代有熬令香、蒸后熬令黄、酒制、炒法宋代有炒令香熟明、清多沿用唐、宋之法,仍以炒法为主流方法,并有“生用破血利小便,捣汁治难产胎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的论述现代炒黄药典》收载火麻仁和炒火麻仁。

炮制方法

1. 火麻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皮。

2. 炒火麻仁  取火麻仁,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黄色,有香气。

质量要求

1. 火麻仁  呈卵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果皮薄而脆,易破碎气微,味淡。

2. 炒火麻仁  形如火麻仁,表面微黄色,有香气。

炮制作用 火麻仁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火麻仁生品、炒品功用一致,但炒后可提高煎出效果,且气香,能增强滋脾阴、润肠燥的作用。如治疗肠燥便秘的麻子仁丸(《伤寒论》),原方中麻子仁生用,临床入汤剂时常炒用。也用于阴虚内热,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火麻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脂肪油、萜烯酚(又称大麻酚)、生物碱、蛋白质等,萜烯酚类成分为其毒性成分,能使人产生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昏迷、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状。炮制后,三种主要的萜烯酚类化合物Δ9-四氢大麻酚、大麻酚、大麻二酚受热分解,含量明显降低,毒性降低。同时润肠通便的药效成分脂肪油含量明显上升,药效增加。

2. 炮制工艺研究  通过比较清炒法和微波法对火麻仁中3种大麻酚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发现两种炮制法对四氢大麻酚的减小量均为36%,对大麻二酚的减小量清炒>微波,对大麻酚的减小量微波>清炒。由于微波法更省时省力和便于控制,认为该法更具优势。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知识扩展火麻仁、炒火麻仁实物图。

使君子

处方用名使君子、炒使君子。

来源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皮变紫黑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沿革宋代有去壳为末、烧存性、面裹煨、蒸制等炮制方法明代有炒熟、煮制去油等法清代有蒸法。现代有去壳、炒法。《药典》收载使君子、使君子仁、炒使君子仁。

炮制方法

1. 使君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使君子仁  取使君子,除去外壳。

3. 炒使君子仁  取使君子仁,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使君子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黑褐色至紫黑色,平滑,微具光泽。顶端狭尖,基部钝圆,有明显圆形的果梗痕。质坚硬,气微香,味微甜。水分不得过13.0%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含胡芦巴碱不得少于0.20%

2. 使君子仁  呈长椭圆形或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种皮脱落处为黄白色,有多数纵皱纹。种皮薄,易剥离。气微香,味微甜。水分、含量测定同使君子。

3. 炒使君子仁  形如使君子仁,表面黄白色,有多数纵皱纹;有时可见残留有棕褐色种皮。气香,味微甜。含量测定同使君子。

炮制作用使君子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使君子仁与带壳使君子功用相同,入煎剂可直接用使君子捣碎入药,使君子仁多入丸、散剂或嚼食。生品以杀虫力强,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

炒使君子仁味香易服,可直接嚼食,并能缓和膈肌痉挛的副作用,长于健脾消积,亦能杀虫。多用于小儿疳疾及蛔虫腹痛。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使君子驱虫的有效部位为水溶性部位,其中使君子酸钾为驱虫的有效成分之一,脂肪油也有驱虫作用。随炮制温度升高,炮制品中水浸出物与使君子酸钾含量均有所降低。

2. 炮制工艺研究  使君子不易均匀炒透,小量可用砂烫法代替,砂温不超过110℃为宜。大量炮制可采用100℃左右温度烘制,以烘至种仁变软,香气逸出为经验指标。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蒺藜

处方用名蒺藜、炒蒺藜。

来源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釆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唐代有熬(炒)、烧灰的炮制方法;宋代有酒炒、和酒拌蒸、微炒去刺、去尖炮等法;清代有醋炒法。炒后去刺为历代主流方法。主要有炒黄盐炙、麸炒等法。药典》收载蒺藜和炒蒺藜

炮制方法

1. 蒺藜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 炒蒺藜  取蒺藜,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蒺藜  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和多数小刺,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气微,味苦、辛。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12.0%,蒺藜总皂苷以蒺藜苷元计不得少于1.0%

2. 炒蒺藜  背部棕黄色,隆起,有纵棱,两侧面粗糙,有网纹。气微香,味苦、辛。水分、总灰分同蒺藜。

炮制作用蒺藜味苦、辛,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能。蒺藜生用味辛,性升而散,长于疏肝经风邪。常用于风热目赤,风疹瘙痒,白癜风等。如治疗风热目赤多泪的白蒺藜散(《张氏医通》)。

炒蒺藜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平肝潜阳,舒肝解郁。常用于肝阳头痛,眩晕,乳汁不通。如治疗肝阳上亢的平肝降压汤(《中药临床应用》)。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蒺藜主要含有甾体皂苷、生物碱、黄酮、多糖、有机酸等多种化合物,其中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的蒺藜皂苷D在加热炮制过程中,自外向内依次脱去糖链上的多个糖基,生成4种次级苷和海柯皂苷元,毒性降低。

2. 炮制工艺研究  蒺藜的传统炮制方法为清炒法,研究表明烘制法具有相同的作用,蒺藜经烘制后蒺藜总皂苷含量下降,而蒺藜皂苷元的含量有显著增加,其中以200,烘制35min最为明显,增加了近15倍。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霉。

苍耳子

处方用名苍耳子、炒苍耳子。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 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釆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炮制沿革南北朝刘宋时期有黄精同蒸法唐代有烧灰法宋代有烧灰、微炒、炒香去刺、焙制等法明代炒法和蒸法较常用,还有酥制、微炒存性、黄精汁蒸、单蒸、炒熟去刺及酒拌蒸等法清代基本沿用前法现代有炒法。《药典》收载苍耳子和炒苍耳子。

炮制方法

1. 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 炒苍耳子  苍耳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黄褐色,刺焦时即可,去刺,筛净。

质量要求

1. 苍耳子  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质硬而韧。气微,味微苦。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5.0%,绿原酸不得少于0.25%

2. 炒苍耳子  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和绿原酸同苍耳子。

炮制作用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能。生用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

炒苍耳子毒性降低,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济生方》);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可取苍耳子煎服(《食医心鉴》)。

炮制研究

炮制原理研究  倍半萜内酯、水溶性苷类、酚酸、脂肪油、挥发油类成分为苍耳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水溶性苷类为其毒性成分,绿原酸为其抗炎的活性成分之一。苍耳子炮制过程中,毒性较强的水溶性苷类化合物羧基苍术苷C4位失去1个羧基,转化为毒性较弱的苍术苷(图9-8),毒性减弱。同时,酚酸类的多咖啡酰奎宁酸(如1,5-二咖啡酰奎宁酸、1,3,5-三咖啡酰奎宁酸)中的酯键断裂,转化为绿原酸(图9-9),使抗炎活性增强。

                 

 

9-8 羧基苍术苷分解图

                      

 

9-9 1,5-二咖啡酰奎宁酸分解图

1. 炮制工艺研究  苍耳子用调整后的粉碎机去刺后炒制,可使苍耳子外皮受热温度高而均匀,翻动容易,成品色泽均匀美观,省工省时。也可将净苍耳子用180200热砂炒至深黄色,筛去砂,稍冷后,用碾米机去刺,筛净得炒苍耳子。该法可使药物受热快而均匀,冷却后刺脆易脱落,效率高。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白果

处方用名白果、白果仁、炒白果仁。

来源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釆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

炮制沿革明代有去壳切碎、炒制、同糯米蒸、火煨去壳用、炒法清代增加了煮制和油制法现代有炒黄药典》收载白果仁和炒白果仁。

炮制方法

1. 白果仁  取白果,除去杂质及硬壳,用时捣碎。

2. 炒白果仁  取白果仁,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香气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白果仁  呈宽卵球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横断面胶质样,外层黄色,内层淡黄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气微,味甘、微苦。水分不得过10.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3.0%

2. 炒白果仁  形如白果仁,色泽加深,略有焦斑,横断面胶质样,外层黄色,内层淡黄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有香气,味甘、微苦。水分、浸出物同白果仁。

炮制作用白果味甘、苦、涩,性平;有毒。归肺、肾经。具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白果仁有毒,内服用量宜小。能降浊痰,消毒杀虫。常用于疥癣,酒皶,阴虱。

炒白果仁毒性降低,收敛作用增强,具有平喘、缩尿、止带等功效。常用于气逆喘咳或久嗽,带下,白浊,肾虚尿频,小儿腹泻。如治痰热内蕴所致哮喘咳嗽的定喘汤(《摄生众妙方》)。亦可用于治疗妇科带下证。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白果含有银杏酸、黄酮、萜内酯、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其中萜内酯类成分有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等。白果中所含有的吡哆醇类和银杏酸类物质是引起急性中毒的主要毒性物质。在炒制过程中,银杏酸类物质在高温(90℃100)处理后含量减少约55%,从而毒性降低;同时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含量也降低。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潮。

花椒

处方用名花椒、炒花椒。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或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釆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和杂质。

炮制沿革代有“除目及闭口者、炒去汗”晋代有“熬令黄末之”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去子后酒拌蒸法唐代有“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的记载宋代有醋浸后加热法金代有炒黑色明代有酒、醋、童便、米泔制,去油、酒闷清代有面炒制、酒蒸、盐炙等。现代有炒法。《药典》收载花椒和炒花椒。

炮制方法

1. 花椒  取原药材,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

2. 炒花椒  花椒,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油亮光泽,颜色加深,有香气逸出,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花椒  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2. 炒花椒  形如花椒,可见或偶见焦斑。

炮制作用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花椒生用辛热之性强,多外用杀虫止痒。常用于治疗疥疮、湿疹、阴痒或皮肤瘙痒等症。如治女阴溃疡、漆疮、过敏性皮炎、疥虫感染的一扫光(《串雅内》);治疗妇人阴痒不可忍的椒茱汤(《医级》)。

炒花椒毒性降低,辛散作用稍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如治胸中大寒痛、呕吐不能食的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治胸中气满,心痛引背的蜀椒丸(《外台秘要》);治蛔厥证的乌梅丸(《伤寒论》)等。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花椒炮制后的降毒机理除降低挥发油含量外,其他具体机理和成分变化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牵牛子

处方用名牵牛子、炒牵牛子。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 L. ) Choisy 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 L. ) Voigt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沿革南北朝刘宋时期有酒蒸法唐代有熬、炒熟、石灰炒宋代有炒、生姜汁酒制、麸炒、童便制、盐制、米炒、蒸制、吴茱萸制等法明清基本沿用前法,并有醋煮、水煮、牙皂汁浸等法。现代有炒黄、炒焦、砂烫法。药典》收载牵牛子和炒牵牛子

炮制方法

1. 牵牛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 炒牵牛子  取牵牛子,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鼓起,颜色加深,断面浅黄色,即可。用时捣碎。

质量要求

1. 牵牛子  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气微,味辛、苦,有麻感。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0%

2. 炒牵牛子  形如牵牛子,表面黑褐色或黄棕色,稍鼓起。微具香气。水分不得过8.0%,总灰分不得过5.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炮制作用牵牛子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的功能。牵牛子生用偏于逐水消肿,杀虫。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虫积腹痛。如治水肿胀满的舟车丸(《景岳全书》);治虫积腹痛的牵牛散(《沈氏尊生书》)。

炒牵牛子毒性降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易于粉碎和煎出,以消食导滞见长。多用于食积不化,气逆痰壅。如治小儿停乳停食,腹胀便秘,痰盛喘咳的一捻金(《药典》)。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牵牛子主要含有树脂苷类、脂肪油、酚酸、蒽醌、木脂素、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其中树脂性苷类物质——牵牛脂苷可以分解为牵牛脂酸,刺激肠道从而导致泻下。牵牛子炒制过程中,加热可以使分解牵牛脂苷的酶失活,阻断分解反应的发生,使其泻下作用得到缓和。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桑枝

处方用名桑枝、炒桑枝。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釆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炮制沿革唐代有醋淬、制炭的方法宋代增加了醋炙、醋炒黑存性为末、细切炒香等法清代又增加了酒蒸、蜜炙等法。现代主要有炒黄酒炙等法。药典》收载桑枝和炒桑枝

炮制方法

1.桑枝  取原药材,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微黄色。

质量要求

1. 桑枝  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点状皮孔。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水分不得过10.0%,总灰分不得过4.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0%

2. 炒桑枝  形如桑枝片,切面深黄色。微有香气。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同桑枝。

炮制作用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能。桑枝生用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如单用本品炒香煎服,可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普济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可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槐花

处方用名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釆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炮制沿革宋代有微炒、炒黄黑色、炒焦、麸炒、地黄汁炒等法,其中炒法应用较多明代增加了醋煮、烧灰存性、酒浸炒并有“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凉大肠炒香”“若止血,炒黑”的论述清代多沿用炒法现代主要有炒黄、炒炭等法。《药典》收载槐花、炒槐花和槐花炭。

炮制方法

1. 槐花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

2. 炒槐花  槐花,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时,取出晾凉

3. 槐花炭  槐花,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时,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槐花  皱缩而卷曲,体轻。气微,味微苦。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14.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8.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7.0%,含总黄酮以芦丁计不得少于8.0%,含芦丁不得少于6.0%

2. 槐米  呈卵形或椭圆形,体轻,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涩。水分不得过11.0%,总灰分不得过9.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3.0%含总黄酮以芦丁计不得少于20.0%含芦丁不得少于15.0%

3. 炒槐花  形如槐花,表面深黄色。

4. 槐花炭  形如槐花,表面焦褐色。

炮制作用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能。槐花生用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如治疗肠胃湿热,胀满下血的槐花散(《丹溪心法》);治肝阳上亢而致眩晕、头痛(如高血压),可单用煎水代茶饮或与豨莶草、钩藤等合用(《中药临证应用》)。

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多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如治肠风便血的地榆槐角丸(《药典》)。

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涩性增加,以止血力胜。多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痔疮出血等出血证。如治久痢出血不止,无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的槐花散(《洁古家珍》)。

炮制研究

1. 炮制原理研究  槐米主要含黄酮、皂苷、甾醇类等化学成分,芦丁含量可高达20%槐花炒黄后其黄酮类成分无显著变化,但炒炭后大部分芦丁、氨基酸、糖和叶绿素等受热破坏,具有止血作用的槲皮素含量显著增加(图9-10,但抑制止血作用的异鼠李素含量降低,从而增强止血作用。槐花炒炭后的鞣质含量增减与其炮制温度有关,190以下,随受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鞣质含量相应升高。当温度高于200时,鞣质的含量迅速下降。槐花炒炭鞣质含量增高时,确能增强止血作用,能缩短实验动物的出血、凝血时间;但若温度过高,鞣质含量下降时,其作用减弱。

                          

 

9-10 芦丁分解图

2. 炮制工艺研究  目前全国炒槐花和槐花炭的炮制工艺仍不统一,有认为炒槐米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炮制温度为锅温210℃,加热炒制时间7min,投药量为50g,出锅后药温130℃左右,而槐米炭的最佳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220℃,炒制时间20min,投药量为190g

贮存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九香虫

处方用名】九香虫、炒九香虫。

来源本品为蝽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的干燥体。11月至次年3月前捕捉,置适宜容器内,用酒少许将其闷死,取出阴干;或置沸水中烫死,取出,干燥。

炮制沿革九香虫始载于《本草纲目》,其炮制方法少见。现代主要用炒黄法。药典》收载九香虫和炒九香虫。

炮制方法

1. 九香虫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2. 炒九香虫  取九香虫,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有香气,颜色加深,取出晾凉

质量要求

1. 九香虫  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6.0%;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

2. 炒九香虫  形如九香虫。表面棕黑色至黑色,显油润光泽。气微腥,略带焦香气,味微咸。水分不得过7.0%

炮制作用九香虫味咸,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能。生品具有特异的臭气,不便服用。临床上多炒后应用,以去其腥臭气味,并增强其行气温阳作用。

炮制研究

1. 炮制工艺研究  采用滚筒式炒药机,以炮制温度、炮制时间、炒药机转速为炮制因素,以镇痛率、多巴胺二聚体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九香虫的最佳炒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70,炒制时间5min,炒药机转速50r/min

贮存置木箱内衬以油纸,防潮,防蛀。


Copyright © 2018-2020 Imuba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工信部备案号: 苏ICP备17043180号 网站地图 XML地图 建站优化技术支持:南京天之涯网络(13851834829)

Baidu
sogou